我們國家經歷了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發展離不開企業,那么中國到底有多少企業?我們看一下2018年的統計數。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2018年末市場主體數量為11020萬戶,其中企業3474萬戶。我們知道我國市場經濟起步較晚,企業中有70%是小微企業,剩下30%的企業中有70%是私營企業。
由于眾多的小微企業機構不健全,不具備聘請專職會計的能力,在前期出現大量的兼職會計,后期出現大量為企業做賬、報稅的企業,也就是代理記賬。
代理記賬機構,是指依法經批準設立從事代理記賬業務的中介機構。目前,代理記賬機構主要包括代理記賬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以及具有代理記賬資格的其他社會咨詢服務機構等幾大類。
代理記賬的對象是不具備設置會計機構、或者在有關機構中設置專職會計人員的獨立核算單位,如小型經濟組織、應當建賬的個體工商戶等;代理記賬的內容主要是代替獨立核算單位辦理記賬、算賬、報賬等業務;代理記賬的性質是一種社會性會計服務活動,是會計工作社會化、專門化的表現;代理記賬在法律上的表現則是通過簽訂委托合同的方式來明確和規范委托及受托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
代理記賬行業現狀
十年前,很多財務人員對代理記賬這個行業不了解,包括筆者在內也是近10年才知道這個行業。十年前很多財務人員應聘的公司大部分是實體經濟,當時個人創業不多,尤其是財務人員出來創業做代理記賬行業更少。當時互聯網不發達,信息不對稱,很多小企業老板也找不到比價的途徑,當時的市場價是一家小規模納稅人500元/月、一般納稅人800元/月,客戶一般都能接受。
稅務和企業業務的實際是有漏洞的
當時申報數據化剛剛普及,稅務對于申報數據還未實現對比,很多代理記賬從業者基本上是先做零申報,然后再慢慢做賬,一個人做30-40家企業。對于很多沒有業務的公司,他們只按數據為零做納稅申報,不進行賬務處理,稅務機關也未嚴格要求。
很多沒有業務的公司并非真的沒有業務,而是沒有開具發票就叫沒有業務。很多小規模公司對財務和發票概念不清楚,彼此間有業務時都會報出不要發票是什么價格,要發票是什么價格,為了便宜往往選擇不要發票。對于購買方不要發票就沒有成本發票做賬,銷售方不開具發票就成了沒有業務。這樣就出現了大量沒有業務,稅務進行零申報的企業。
試想,如果企業真的沒有業務根本存活不下去,應該早就注銷了。只有極少部分當初設立公司是為了有業務時用,但后期沒有開展業務也沒有注銷。
當時工商、稅務沒有信息共享,各管各的,就存在一部分企業已注冊但未進行稅務登記的企業。
財務人員創業的時機
當時敢出來做這個行業的財務人員大部分賺到錢,買了房子、車子。同時也給了其他非財務人員創造了機會,這些非財務人員在代理記賬公司工作一段時間后,發現了稅務和實際業務的漏洞,也借證掛靠自己設立了公司。
近6-7年互聯網知識普及,各中小網站出現,大部分人已經習慣在網站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加上在企業工作的財務人員狀況不是很好,工資待遇追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有點想法和平時信息量多的財務人員開始出來創業。
當然還有一部分財務人員家里親戚朋友多,周圍有開小規模公司的朋友需要財務,經過介紹做了兼職,這部分人員有工資+兼職收入,生活質量得到了提升。他們生活質量的改變影響周圍同業人員,都開始出來做代理記賬。
信息泄露、市場競爭
對于沒有親戚朋友介紹客戶的代理記賬行業創業者,尋找客戶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他們不知從什么途徑獲得了公司信息,也就是企業信息泄露。通過留存電話,找專門的人員按信息目錄逐個給企業打電話,推銷自己公司的業務、詢問企業做賬需求。他們給企業的報價往往低于市場價,對于企業老板一聽到價格便宜往往會簽約,他們得到了第一批客戶。
通過這各種電話銷售,很多代理記賬企業撬到了客戶,雖說不光彩,但訂單為王啊!價格戰也就打響了。一線城市由于企業較多,競爭更加激烈,價格已到了低俗。一些代理記賬行業開始轉戰二三線城市尋求發展,這樣也就加大了當地市場的競爭。比如:豬八戒代理記賬,在某網站上打出了代理記賬費用一家企業99元/月的價格,很多小老板趨之若鶩。給當地代理記賬行業不小的打擊,價格持續走低,規模較小的代理記賬公司基本維持不下去。